百年老字号皮糖张(二)

栏目:公司新闻

1937年七七事变后,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数灾难。战乱造成许多人家流离失所,张家门口每天都有很多穷苦百姓。天性善良的张均除了接济他们,还给他们出些做小买卖的点子。眼看有了活路,这些人自然对他感恩带德。一天,一个卖花炮的小贩,不慎被炸成重伤,眼看他躺在地上痛苦哀叫,张均连忙雇了车,将他送到了医院,保住性命的小贩逢人便念叨着皮糖张的好。

抗日战争前,曾有不少日商不远万里专程到皮糖张处进货,深知其美味的他们利用战争之机别有用心地找到张均,并想方设法地和他交朋友。他们三天两头来家串门,可得到的却是张家人的冷脸。一天,几个日商推门而进,为首一人用蹩脚的中国话说:“你们的买卖不错,前途大大的,你们家的药糖也很好,只要和我们合作,”你就能大大的发财。闻言,张均不冷不热地回道:“发财?我不想,只要能吃饱饭就行了。”一看软的不行,日商干脆撕下假面具,放出狠话:“不合作,今后你们的买卖就会不好做了。”

没过几天,麻烦事果然接踵而来,先是各路小混混轮翻上门捣乱,除了吃拿卡要之外,还经常找找碴把一盒盒成品糖推翻在地,更有甚者是经过个把月的时间,正是八月十五中秋节,每日到他家那个磕灰的将粪便撒到车间里。弄得臭气熏人。眼瞅着他实在欺人太甚了,几位习武之人二话没说,把这个混混爆揍一顿。此事刚消停没两天,一群打扮得花里胡哨的妓女又来挑事,她们白吃白喝不算,还经骚扰、调逗进货商人。无奈之下,张均只得找到了当警察的盟弟王文元,由他出面调停,最后总算花钱平息了这场风波。

日商眼见此计不成,又出阴损之招。没多久张家门口搬来一户人,女人号称“小留海”。一天早晨,她撒着泼找上张家门,一口咬定张均调戏了她,还装模作样地带来个“证人”。就这样含冤带屈的张均被带到警察局。尽管亲属们托了各种关系,局子就是不放人。一晃就是一个星期,托人找门路都不行。这时那个日本商人找到张均二哥张彬说:“人挺安全,没关系,我给保他出来吧”。顿时,张彬明白了这一切都是日本人在背后安排的,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日商的所谓好意。之后经过一家人不断找关系,托人情,总算把身心俱疲的张均保了出来。张均出来后,家人一致决定,关闭买卖以躲避日本人的继续纠缠。当张均亲手摘下已有百年历史的“皮糖张糖坊”的牌子时,眼在流泪,心在滴血。直到晚年,他依然对此不能释怀,总认为“皮糖张”的字号、折在了自己的手里,实在是对不起祖先们。

买卖关张了,一家老少的生计也成了问题。一天晚上,张均的盟兄弟王文元,王存厚及其他不知称谓的几个人(解放后才得知,他们原来是地下党)来到张家,和张均关起门来谈到很晚。没过几天,他们就开始张罗合开了一个面铺,说要以此来养家小。然而“隔行如隔山”。最终面铺还是关了门。当时,家人只知道张均在南市附近买了一处房,却从未提搬家一事,后才得知,那是专门用以用来掩护地下党工作人员的。“文革”初期,在一片砸四旧的风潮中,皮糖张也险些成为被批斗对象,幸得一位上海市资历较深的干部出头澄清问题,全家老少才幸免于难。原来这位老干部曾在天津从事过地下活动,期间,几次受到张均帮助和掩护。

1945年日本投降了以后,张家仅剩下面铺关门时剩下的14包黄豆。张均根据做各类糖果的经验,又研制成豆艮糖。糖的样子大小如食指一般,一根根的,有夹馅的、挂道的,入口既酥,吃完后口中留有豆香和淡淡的糖香,深受老百姓的喜欢。因为工艺复杂,做不出数量来,所以又改成了现在市面上出售的豆艮糖,这种豆艮糖口感硬,不酥,却很有咬劲。随后皮糖张的买卖一直做到1956年公私合营,因为一些原材料的短缺,皮糖的生产再次的停止。